国学文化历史民俗《端午节是怎么来的?》-原创国学文化历史民俗自媒体解说词下载
https://cdn.6867.top:6867/A0A/xiazhi/autpic/2023/11/0523/dztb5ormxr5.jpg国学文化历史民俗《端午节是怎么来的?》-原创国学文化历史民俗自媒体解说词下载
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,从史籍上看,“端午”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《风土记》:“仲夏端午,烹鹭角黍。”端午又名端五、重五、端阳、中天等,虽然端午节年年过,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,却众说纷绘,归纳起来,大致有以下诸说。
第一,纪念屈原说。这种说法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《续齐谐记》和北周宗惊《荆楚岁时记》的记载。据说,屈原于五月初五写下了绝笔作《怀沙》之后,抱石投泪罗江身死。楚国百姓非常痛惜,纷纷涌到泪罗江边去凭吊屈原。渔夫们划起船只,在江上来回打捞屈原的真身。由于没有打捞上来,人们担心水里的鱼类会噬咬他的身体,就拿来饭团、鸡蛋等食物,丢进江里,说是让鱼虾蟹吃饱了,就不会去咬屈原的身体了。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,说是要药晕蚊龙水兽,以免伤害屈原。后来怕饭团为蛟龙所食,人们就想出用竹叶包饭,外缠彩丝,于是发展成了粽子。
以后,在每年的五月初五,就有了龙舟竞渡、吃粽子、喝雄黄酒的风俗,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。
第二,纪念伍子胥说。纪念伍子背的说法在江浙一带……
完整文案请查看隐藏内容↓↓↓
**** Hidden Message *****
(本解说词字数:1461字)
页:
[1]